tb731816 发表于 2024-10-16 03:55:39

《沙家浜》有个小小的缺陷(转载)

  
  样板戏《沙家浜》是一部成功的现代戏,即使在极左年代的八个样板戏里,它也最有“戏”味。尽管如此,还是有几处小小的缺陷。老夫不才,斗胆提出,仅为艺术上的不同见解而已。
  整部戏都贯穿着一个情节:忠义救国军的司令胡传魁此前被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,多亏阿庆嫂“面不改色”地将胡司令藏在水缸里才得以逃脱日寇的魔爪。一支被日军追打的队伍怎么会是汉奸呢?肯定是一支抗日的队伍才会被日本人追打吧。而最终“全歼”这支抗日部队的却是新四军,这就容易让人误解为新四军是汉奸队伍了。尽管导演安排一名日军翻译官来找胡司令谈话于一过场戏中,从而证明胡司令是汉奸。但过场戏太短,盖不过八场大戏的影响,毕竟是国仇家恨啊。
  所以我建议将“胡司令被日军追打”这一内容改为胡司令被另外的土匪追打,阿庆嫂“面不改色”地将胡司令藏在水缸里为好。这样整出戏改动不大,只需相应地把忠义救国军的国民党军服改为参差不齐的土匪服装,现在戏里穿的都是国民党正规军的的服装,显然是民国政府统一发的。常理上来说,他们不会领着中国政府的军饷和装备去为日本人服务吧?所以我建议用改变服装来凸显“土匪汉奸”的形象。
  另外,新四军十八名伤病员加上护理人员及炊事班等,少说也有二三十人,进驻沙家浜,乡亲们的负担并不轻的。但他们在沙家浜的生活却是“一日三餐有鱼虾”(郭建光唱),沙妈妈也要战士“一日三餐九碗饭,一觉睡到日西下”。当时的沙家浜还不是解放区,伤病员只能住进村里,常熟地区的县市及多数乡镇还是日本人控制。税款都是日本人刮走了,能好过吗?毕竟是旧社会,劳动人民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嘛!即使是解放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,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,农民的生活也没有这么好过吧。解放后的困难时期,毛主席也说过:忙时吃干、闲时吃稀(干指干饭、稀指稀饭)。所以建议唱词改为:“一日三餐有稀也有干”“一日三餐粥和饭,一觉睡到日西下”。这样,内容贴切,韵脚也对。
  还有,沙妈妈的儿子沙四龙曾因到刁老财家论理,被刁家送官问罪,说他“夜闯民宅非偷即抢”。沙妈妈唱到:“可怜他,十六岁孩子也坐牢房”。我觉得,十六岁坐牢很正常,现在也有低于十六岁的少年犯被判刑或劳教。沙妈妈所唱容易给人含沙射影攻击社会主义的错觉。所以这一句直接删掉为好。至于说“夜闯民宅”,不但在当时犯法,现在也犯法。有的国家屋主甚至可以动刀枪“格杀勿论”。我个人认为改为沙四龙冲到刁老财家门口论理,没进屋就被刁老财送官。这样对方就理亏了。后来新四军到来从监狱直接释放沙四龙就理所当然了。
  另外,此戏还有一些小问题,谈不上缺陷,容我在此一并提出来。
  小问题一:在夜袭沙家浜一幕中,指导员郭建光唱出了此行的目的是“要消灭日寇、汉奸、匪帮”。但他们是去消灭胡传魁的忠义救国军,并不是去消灭日寇。戏里显示沙家浜没有日军驻扎,整出戏也很少有日本人出现。在打斗过程中出现了两名日军,估计是来参加婚礼的,而且这两名日军也没有被“消灭”。所以我认为,唱词应改为“消灭汉奸、匪帮”即可。这样改,并不有损抗日主题,因为汉奸也是应该消灭的嘛。
  小问题二:郭建光在芦苇荡里唱到:“阶级仇,民族恨燃烧胸膛。”。我觉得,这时祖国的大好河山正被日寇蹂躏之时,不应把阶级仇(恨自己人)放在第一位,民族恨(恨日本人)放在第二位。改为“民族恨,阶级仇燃烧胸膛”为好。相应地把沙妈妈称为“革命的老妈妈”没有错,但这时称为“抗日的老妈妈”为好;阿庆嫂也不要老把那十八名伤病员称为“革命的宝贵财产”,这时叫“抗日的宝贵财产”更好。这样可以避免误以为我们的新四军在国难当头在专打自己人呢。
  小问题三:关于唱腔,我一直主张应以马连良的马派和梅兰芳的梅派为主,辅以谭富英的谭派。而现在沙家浜用的全是贾丽川的贾派,贾派的特点是高亢,唱到“虚”的境界。这适合角色少的折子戏,对沙家浜这种正面和反面人物众多的戏派不上用场。我承认历史上贾派出了不少好戏。特别是那出“抗倭记”,唱出了奸贼“私通北国害忠良,名为抗倭实损国”的特点。
  作者:胡椒粉
  (转载自凯迪猫眼看人)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http://bjchrp.cn/bjc/2083.html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《沙家浜》有个小小的缺陷(转载)